这一幕戏剧曾在很多家庭中反复上演。
晚上,妈妈让孩子赶快洗澡睡觉,但孩子依旧玩着他的玩具,一点也没有动的意思。过了几分钟,妈妈再次提醒睡觉的时间了,孩子嘟囔了一句,依旧头也没抬,继续玩。10分钟之后,妈妈的提醒终于让孩子动起来了,但他却只是拖拖拉拉地四处晃悠,然后,又坐下来玩上几分钟。于是又过去了大约10分钟,妈妈终于带着愤怒的情绪发出命令,警告孩子再不收拾好,就要不客气了,于是孩子才磨磨蹭蹭地走向洗澡间。
妈妈和孩子像两个老练的演员,在纯熟的戏剧情节,认真忠实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事实上,每一天,每当妈妈想让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都要经过这些从假生气逐渐升级到真生气的步骤,以平静开始、以沉着的脸色相威胁结束。孩子已经领悟了这种行为模式:在妈妈达到n点之前,他都用不着行动。
这样的游戏其实是极其愚蠢的,妈妈的力量只是那些空洞的威胁,她不仅令自己一直处于烦恼的状态,并且还破坏了和孩子之间的积极关系。除非自己最终达到了真正的愤怒状态,她永远也别指望能让孩子立即响应。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父母们总是只看到表面现象,认为孩子不好管教,抗拒父母权威、破坏规则,其实这都是他们自身造成的恶果。是父母的行为教会孩子,不服从父母的命令,并没有什么不良后果,于是他们就不再服从这些命令了。
其实, 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应该以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比如,定点喂奶,定点睡觉。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规则就是规则,如果他们不遵守规则,他们就要承受他们所不喜欢的后果。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那就不能怪孩子破坏规则。孩子往往会通过父母的行为反馈来认识或矫正自己的行为。
美国有个公益广告,告诉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烟或接触毒品。广告中,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 同时她拿走了遥控器;你现在不能玩电子游戏! 同时她关掉了游戏机,等等一连串的类似场景。每一次,母亲都严格地维护了规则。最后,当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地摇头:不!我不喜欢抽烟。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 这则广告告诉家长,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规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矩是客观的条条框框,不是父母情绪的好与坏。讲原则就是一旦立了规矩,就必须执行。鉴于孩子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也没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时地提醒以帮助孩子记住。但是,提醒只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照规矩来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得他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马虎,从而形成什么事都认真的习惯,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监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