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 “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警戒,让 孩子改掉坏的习惯和作风,但如果对孩子采取打骂的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恩威并施呢,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六个度。
1.惩罚的“量刑”要适 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 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 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因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 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 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 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
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 的孩子做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 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 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家长 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 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 ,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 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 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 ,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 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 使惩罚失去作用。
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 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 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 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做出反应 ,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 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 改正。
5.劣性转嫁不可有
生活中,家长在心情不好时也容易使 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无过受罚。这样做的的后果就是使 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严重时甚至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父母切 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 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 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 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 ,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 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 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 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教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复制网址
邮件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人人网
搜狐微博
QQ好友
开心网
飞信
豆瓣
一键分享
更多
